李秀彦先生事略
(1881—1954)
李春凤
李秀彦,名钧荣,字子煦,以深柳堂居士著称。世居吴阳李屋巷(中街)。生于1881年,卒于一九五四年,享年七十四岁。历经清朝、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代,终生追求进步,探索不已,奋斗不止,为本县的文化教育和民主解放事业作出重要的贡献。先生为人忠直,不畏强权,主持正义,为人解难,不辞劳苦,在民众中影响深远。
秀彦先生自幼勤勉好学,八岁能诗善文,十七岁考上秀才。此后不再踏足科场,转向教育,力倡新学,协助乡举林少侣筹办吴川县第一高等小学堂(吴阳中学前身)。
废科举,兴学堂是教育界一大革命,秀彦先生为此倾注毕生心血,从第一高小学堂开办至扩展为中学,先生在校任教三十余年,特别注重传授新科学、新思想。
自新文化运动兴起,各地推广国语,先生被委派到广东省国语讲习所学习。学成后,在吴阳中学、小学开设国语课,坚持达二十余年,成为我县推广普通话最早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先生治教,重于言教身教,常邀三五高徒在其家食宿,亲自训诲。陈少平品端好学,不遗余力传授,陈氏后来参加抗日的“张詹”起义,不幸殉难,先生愤然命笔填了《满江红》一阕,要反动派“还我斯民”。
他在治教过程中,主张男女同权,在当时教育思想,是一个较大的突破,他首先在本村发动女孩入学,抨击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在先生的努力下,开创了吴川女子入学堂的先例。
后来在抗战时期,这一批批的女学生,冲破世俗观念,组织妇女会,在抗日救亡活动中,大显身手,为我县妇女界做出榜样。
秀彦先生幼怀大志,十二岁时有感于甲午战争中清朝腐败无能,即赋诗一首,结句为“驱除鞑虏属谁人?”族长李小岩(举人)阅罢深为感动,以志激励。
踏足社会以后,痛感官场腐败,淡于仕途,当时省政府主席李汉魂、财政厅长林敦叔,曾先后相邀出任政事,先生一一回绝,但对于劳苦大众,对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先生始终关注不懈。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员麦子卿在吴阳极浦亭组织农民协会,秀彦先生第一个以绅士的身份报名,带动全村二十多人参加,支持农民的抗租抗粮斗争。
在国内革命战争年代,陈禹钧、李钦、林孔昭、吴崇岳、陈登乔、张德钦以及南路特派员肖光护等,常常聚集在先生书斋与先生次孙李材焕一起开会,研讨革命理论、建立地下工作组,得到先生的支持和指导。
抗战期间,先生亲自求见国民党左派李济深先生,陈述吴川抗战形势,表达全县人民抗日决心,得到李济深的赞赏和鼓励。
在白色恐怖时期,先生多次掩护林孔昭、吴崇岳、陈登乔等地下工作者。
共产党员、游击队师长张德钦被吴川国民政府通缉,先生将他收藏在自己书斋四个多月,当时敌人多有怀疑,但未得确凿证据,不敢贸然进院搜查,敌人多方恐吓,先生泰然置之。
当时乡公所在先生门前用白灰水书写每字三尺见方的大标语“助匪、庇匪、与匪同罪”,德钦怕连累先生,急于离去,先生一笑慰之:“如此做法,便知其未敢下手”。终于通过内线活动,逼使乡公所撤销该项通缉令。至此,才送张德钦离开书斋。
先生幼时家贫,随父李聘臣转到覃巴米朗、黄坡岭头、浅水上芦荻等处教私塾,然而凡公益事业、邻人病痛缺医或死而无棺者,先生常常解囊相助。
先生罢教归田,课教儿孙,为乡邻子弟传经授业,辑有《深柳堂唱和集》。
先生桃李满园,素又以文会友,信宜翰林林桂玷,高州举人林绳武、梅菉名士林朴山等常有诗书往来,桂玷曾赠一联排首联,“深耕十亩,柳种五株”。
先生嗜好养花,尤爱梅兰菊竹,至今还存有他手植一株梅,虽经百年,但仍枝繁叶茂,近年经中国梅花协会鉴定为绿萼千瓣宫粉梅,是梅花谱中未见记载的稀世珍品。
现在他的后裔,皆学有所成。二十多个成员中,有七人是新中国后培养的大学生,分别服务于文教、卫生、科技和经济战线,兢兢业业地为人民服务,去年被街道评为文明家庭。
编辑:山外山
一审:志藝(艺)
终审:愚荷居士
本文来源:《吴川人民政府网》历史名人
温馨提示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