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园旧梦之古水溯踪(中街)-极浦亭

2020-08-16

中街。

相信现代有许些吴阳人都会觉得,

“中街”只是近些年才出现的一个地名。

而有些年岁的人,

则还习惯把此处统称为“黄李村”。

然,县志有记:


“中街李屋,附城,李姓世居,

宋乡贤李凌云故里。”


但无论古今,人们一旦提及此地,

大都离不开“极浦亭”。


极浦亭


亭前抬头眺望,远天仍然遥不可及。

悠悠的城南河水,

见证了那个大厦将倾的宋末,

在颠风急雨中许愿要异日北归的人,

只能带着他的首阳志辗转异域,

在终日的仰叹里,老于暹国。


陌上的野草,

应记不起九曲桥上,

已是几度夕阳红。

只知,此后的数百年,

河畔依然小舟两两,风帆叶叶。

每每有

归人解蓑系缆,卖鱼沽酒;

羇客临水吟啸,归梦沧波。


林乡贤祠”溯水百米,

即见极浦亭。



极浦亭位于吴阳镇中街,

始建于南宋淳祐年间

(公元1241-1252年),

是解元李凌云隐居讲学之所。


极浦亭原建筑为亭制

经明、清多次重修,

现存建筑总面积485平方米,

属清晚期三进祠堂式形制,

外有抄手拦河(见下图,今已拆),

上有朱甍碧瓦,画栋雕梁,

内为斗拱交错,木石共用。

屋顶的五行山墙

亦为建筑特征之一。


极浦亭于2003年被湛江市颁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3]18号)



如《志》所记,

史上的极浦亭,

实为数间亭式建筑,

位于县城之南的河水之畔。

由于旧时鉴江支流河道宽阔,

附城的码头来往船只络绎不绝,

这夕阳里归帆点点,

星月下渔歌阵阵的景色,

宋后屡见于文人墨客之诗词,

“极浦渔归”成为吴川八景之一,

应是实至名归。


据悉,新中国建立前夕,

极浦亭前,仍起着港湾的作用。

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初,

陆路交通开始取代水路运输的作用,

与此同时,

吴阳的“围海造田”运动

轰轰烈烈地展开;

这个运转了数百年的港市

便渐渐消失于历史的长河。

极浦渔归之景,恐此后

只能在古人的文字里寻踪觅迹。


守护极浦亭多年的三柏李姓一脉,

虽未能改变大时代的步伐,

但深谙此中历史的他们,

在旧亭边建起了一个

约一万多平米的极浦公园。




公园里除了重建典籍里记载的

九曲桥与水榭楼台外,

他们还将祖辈口语相传的旧港市,

及宋丞相陈宜中、清状元林召棠、

驻美公使陈兰彬、

李汉魂将军等名家为极浦亭所题的诗、

词镌刻于九十多块青石之上,

分嵌在公园周边的诗廊,

供来者阅览。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祥兴年,

南宋大厦将倾,

带着家眷远走占城的右丞相陈宜中,

顺水路过了极浦亭,

并写下了

《如占城经吴川极浦亭》一诗:


颠风急雨过吴川,极浦亭前望远天。

有路可通环宇外,无山堪并首阳巅。

溪云起处潮初长,夜月高时人未眠。

异日北归须记取,平芜尽处一峰圆。



此处值得一提的是,

吴川的古人认为,

现在还大面积种植的“粘米”,

就来源于占城。



明代的汪季清,可能

是吴川县志里留诗最多的的一个县丞



极浦渔归


孤城半關隔千里, 一水接山山接水。

小舟兩兩天际來 ,数声柔櫓波涛里。



解蓑繫纜當市前 ,賣魚沽酒醉即眠。

新城題詩德閣老 ,崖山風雨埋龍髯。





不知那年,写下《极浦渔归》的

状元林召棠,处于怎样的一种状态。


芦荻初花枫叶黄,卸帆收钓好相将。

雨来雁外群蓑响,月上鸥边一笛凉。

远火有时明蠏簖,小亭真合唤鲈乡。

羇臣莫便轻吟啸,一枕沧波梦正长。



清知县 沈峻


網魚换酒非謀婦 ,泛宅浮家且學仙。

葉葉風帆斜照外 ,不知誰是志和船。




邑人吴士彬诗



往日亭前举目可见的“一峰圆”,

现在要待晴日,

借助航拍才能看清楚。



黄景文诗

阔别吴阳四十年,古城不复旧风烟,

村楼绰绰林间插,极浦沧波变稻田。


在这个日异月殊的时代,

四十年,

就已经足以让山河地貌、

人面桃花,

都不复旧模样了。



上文提及,

现存极浦亭为晚清三进祠堂式形制。


大门门槛之上,

额书的“极浦亭”与左右

“亭随三柏古,

门对一峰圆”

的对联,

为清代高州知府、

安徽桐城胡方塑所书。



首进右墙角

可见一块写有“极浦亭”三字的石碑,

碑文为明万历三十六年的孟冬,

由高州府同知李国珍所写。

石碑初立于城西南的亭内,

后嵌于现今极浦亭的墙中。



中进及三进的檐柱均为石材,

柱上挂着描述此地历史的对联。


院墙上雕画的花鸟草木,

及梁枋间精工细作的驼墩雀替,

历经百年岁月的洗礼之后,

更添古韵。


而三进院里,

一身宋书生装的极浦先生像正坐于厅,

他左手持书、右手捋须,

微笑着面向古水,

似在向来者讲述,

极浦亭前七百多年的烟波。



编写此文之时,听闻护亭半生,

并发动族人集资建设极浦公园

的李老先生已经离去,

不禁感叹此后古水之畔,

再无人以抑扬顿挫、

起伏有致的声音吟诵:

颠风急雨过吴川,极浦亭前望远天。

有路可通环宇外,无山堪并首阳巅。

......





深柳堂


深柳堂藏于中街巷子里的一角,

院门斜对百年老榕树,

门额上镌刻着方圆兼备的深柳堂(注)三字

隔门而望,庭院深深。



深柳堂的李姓家族世代以诗书传承,李家八代均有人以教职为主,书香继世。在清光绪十四年的吴川县志里可以查阅深柳堂第一位主人李廷椿的传记,他曾出任澄迈、万州、阳春训导。当代人所熟识的深柳堂长者李秀彦先生,是李廷椿曾孙,号深柳居士,16岁中秀才,感于晚清官场腐败,此后绝足科场,直至新学兴起时,李秀彦投入极大的热情,参与筹办吴川第一间新式学堂。据吴川文史资料记载,李秀彦在校任职任教期间多有建树:筹建图书楼,亲赴省城投王云五门下研习图书管理;参加广州的国语培训,在吴阳中学首开汉语注音课程,推广国语教学;提倡家长送女读书,首开男女同学之风。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他把许多学生送往革命队伍,深柳堂成了进步学生的联络站。他利用自己的社会威望,保护、营救了许多进步青年。(注:此段介绍源自于深柳居士之后人)



尚记得数年前,

第一次推开深柳堂之门,

便听老主人李才济先生说起,

此间之梅花乃其祖父

(清秀才李秀彦)

年轻时所种,

迄今已有一百二十余载


花,每年都迎寒而放。



再入此门,

老先生早已驾鹤西去,

那棵被专家学者认定为

吴阳玉蝶的梅花,

又在小寒后缓缓盛开,

彼时现于脑海的,

是翟秋白的半阙《卜算子》:

花落知春残,一任风和雨。

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



是呀,四季轮转,生生不息;

不过,于己而言,

看得到的春天,才是春天。



己亥季冬再访深柳堂,

见院里落英缤纷、幽香阵阵,

头上天蓝云白,

唐人肖峰《小原笔记》里的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霎那间,融于景。

或许,

这就是尧叔说的“深柳堂精神“吧。



注:

闻说“深柳堂”三字,

出自时任两广总督张之洞之手。

文章来源于:在别处的喃喃自语(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