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柏李氏大宗“番鬼托梁”:吴川人民抗法的铁证

2025-08-17

图片

三柏李氏大宗始建于1300年,历经明清多次修葺。1899年,大宗被大风吹塌,由举人李文泰主持重修。1992年,经吴川县人民政府同意,大宗作为革命旧址进行修复,并于1999年修缮完成。大宗坐西南向东北,为三进五开间格局,占地面积约1245.31平方米。建筑为硬山顶,镬耳山墙,抬梁式梁架结构。其梁枋上的驼墩被刻意雕刻成“洋人托梁”的形象,这便是著名的“番鬼托梁”。这一独特建筑形式正是吴川人民英勇抗法斗争的历史见证!

抗法烽火起南疆:

1898年4月22日,法国海军“袭击号”、“狮子号”等4艘军舰载兵数百,从安南启航,经北部湾、硇洲岛东面,强行登陆广州湾,继而占领麻斜嘴。陈跃龙(南三田头人)目睹了法军突袭过程。陈跃龙与陈竹轩观察形势后,与麻斜的张魁开、张达玲商议,认为情况不明,暂不宜轻动,并劝阻了义愤的群众。四人随即决定联络师兄弟和亲戚(李氏麻斜房),商议对策,并计划向知县禀报法军占领南三、麻斜的情况。

陈跃龙、陈竹轩找到南寨村的结拜兄弟李锦英、李锦标,张魁开、张达玲则到麻斜房钓矶岭村找到李鉴三。李鉴三认为需到大宗找李品珊等人共商大计。众人齐聚李氏大宗后,李品珊、李发隆、李德士、李梦如、李兆蓂、李兆泉等闻讯,义愤填膺。他们一致判断清政府恐将再次丧权辱国,出卖广州湾,向官府禀报徒劳无功,决心组织力量,保卫家乡,驱逐侵略者!

初战告捷与法寇反扑:

1898年6月19日(农历五月初一),在张魁开、张达玲、李品珊、李兆蓂、李鉴三、李发隆、李兆泉、陈跃龙、陈竹轩等人的策划下,麻斜、南三两地千余民众于麻斜北边烟楼岭袭击法军营。此役击毙法军两名,伤十余名,重创敌军,迫使法军撤回海头汛。

法军随后增兵千余人,大举入侵吴川、遂溪内地。吴川县的硇洲、调顺、石门、三合窝、高岭儿、大岸渡口相继沦陷。面对法军烧杀抢掠、奸淫妇女的暴行,吴川知县及官员却处处退让,不敢抵抗,激起了吴川人民的无比愤恨。法帝国主义更将租借地范围从二十平方公里强行扩至两千多平方公里(东至黄坡,西至遂溪城万年桥,南至硇洲岛,北至石门),以武力威逼清政府承认其非法要求。

抗法总指挥部的成立:

1899年,遂溪人民在知县李钟珏领导下多次重创法军,极大鼓舞了高雷地区人民的士气。同年端午节前,李鉴三、陈跃龙、张魁开、麦文彪等人通知各地村庄派代表于农历五月初六到三柏李氏大宗集会,共商抗法大计。当天,五百多名代表齐聚李氏大宗。会议由李品珊主持并作重要讲话。代表们一致推选李品珊为吴川人民抗法总指挥,李德士(三柏村)、李梦如(南路村)、李兆蓂(东村)为副总指挥,李培华(中街)为军事顾问。吴川人民抗法总指挥部在李氏大宗庄严宣告成立!

英勇反击与“番鬼托梁”的诞生:

1899年10月上旬,总指挥部获悉法军从石门抽调三百兵力袭击黄略、麻章,决定发起全面反击,袭扰各法军据点:李培华、李发隆率民团袭扰黄坡大岸法军;麻斜张魁开、张达玲率民团袭扰麻斜法军营;南二李日明、李日祥率民团袭扰三合窝法军营;南三陈跃龙、陈竹轩率民团袭扰北涯头法军营;三柏村李德士、东村李兆泉率民团袭扰高岭儿法军营;坡头麦文彪率民团袭扰坡头法军营。同时,特思、陇水、石门的庞、黄、三姓民团严密控制石门要道。李品珊乘势率民团突击队猛攻石门法军营地,成功收复石门,摧毁敌军营垒碉堡。

收复石门后,接着李品珊、李培华、李发隆率五百多名武装突击队员袭击大岸法军营。法军企图经塘禄、塘基撤退,被东村李兆蓂、李兆泉率领的民团以藤牌、马叉阻击。激战中,东村勇士李何乾、李何养兄弟不幸中弹牺牲。民团高呼:“生是中国人,死做中国鬼,不当亡国奴,打倒番鬼佬!”法军见民团声势浩大,仓皇败退,改由高岭儿水路登舰逃窜。民团追击中抓获两名法军俘虏。俘虏被押回总指挥部。众人原计划处决两名法兵以祭奠牺牲的李氏兄弟,但李品珊、李培华主张不杀俘虏。恰逢李文泰主持重修被台风损毁的李氏大宗,于是强迫两名法俘到三柏圩扛运杉木回三柏村修大宗。目睹此景,李品珊特意请木匠在梁枋的驼墩位置,雕刻了“番鬼托梁”的塑像,以此铭记抗法斗争,象征对侵略者的蔑视与镇压。

悲壮结局与后续斗争:

吴川人民抗法斗争声势浩大,正当民团准备攻打坡头、麻斜、南三法军据点时,清廷钦差大臣苏元春勒令抗法总指挥部立即解散民团,停止“作乱”。轰轰烈烈的吴川人民抗法斗争终被腐朽无能的清政府强行镇压。

1899年11月16日,苏元春代表清政府签署丧权辱国的《广州湾租界条约》,将包括吴川县属的硇洲、调顺、南三、坡头、麻斜、三合窝、三柏圩、东村、高岭儿及遂溪县属大片土地划为法租界,租期99年。

李文泰等志士不甘屈服,决心保卫抗法斗争成果。当法国测量队数百官兵勘界打桩时,李品珊、李兆蓂、李发隆、李兆泉、李德士、李梦如发动东村、三柏圩、南路、三柏村千余民众进行抗法勘界拔桩斗争。慑于民众声势,法国测量队被迫将租界改为以南鸿沟为界,使三柏圩等地得以划出租界之外。但东村仍被划入租界。东村民众在李兆蓂、李兆泉组织下歃血为盟,经多次激烈抗争,最终迫使法方将租界东移,取得拔桩斗争的阶段性胜利。

历史见证与传承:

1926年2月15日,李鉴三、李子安陪同中共广东南路特派员黄学增及陈信材、陈时等人视察抗法总指挥部旧址。

在李氏大宗黄学增注意到独特的“番鬼托梁”雕塑,深有感触:“我见过众多庙宇祠堂的雕刻,多为传说人物或龙凤,唯此处以‘番鬼托梁’为饰,可谓别出心裁。”他询问李鉴三是否为古制,李鉴三答道:“法帝强租广州湾前并无此雕塑,此乃1899年重修大宗时所创。”并详述其由来。黄学增听后感慨道:“这正是法军强占吴川领土的历史铁证!” 午饭后,李鉴三带黄学增一行先是拜访稔村陈宝华等人,接着前往东村坡尾社坛与李兆泉会面。黄学增在此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中共反帝反封建主张。他指出,吴川人民,特别是三柏李氏家族,有着深厚的爱国传统,是民族和国家的栋梁,并号召大家团结反帝,收回广州湾。傍晚,黄学增等人乘船前往南寨地。

(三柏李氏大宗1999年重雕“番鬼托梁

此后,李氏大宗不仅是吴川人民抗法斗争总指挥部旧址和吴川租界民众抗法自救会总部,更成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交通站和联络点。2006年被评为吴川市文物保护单位,2023年晋升为湛江市文物保护单位。“番鬼托梁”的来历更是三柏李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遗憾的是,1899年雕刻的原版“番鬼托梁”在文革时期被毁。现存的雕塑是1999年修缮时重的。尽管高雷地区最早的“番鬼托梁”实物已不复存在,但三柏李氏与吴川民团所展现的自强不息、英勇爱国、宁死不屈的抗法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人民心中!


作者:潭傍李子 整理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