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和三柏李先祖 北宋李山甫挚友的“诗交”轶事

2024-03-08

    访山甫入长山不遇

石涧迤逦声漕漕,碧峭崒峍云巅高。

深山大泽龙蛇出,谁知间气产英豪。

金陵老子硬铁脊,驰车寻隐来凿石。

古来贤圣皆自出,男儿健在更努力。

先从这上下二首历史名人写的七绝诗作说起吧。

诗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北宋熙宁变法的操盘手王安石(1021-1086)。



熙宁九年(1076年) ,变法受挫二次罢相的王安石,得“判江宁府” 官衔定居金陵(今南京)。是时他 “或坐松石之下,或田野耕凿之家,或入寺随行”,过着“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的田园隐居生活。这首触景感怀诗,当是他回故里临川省亲,抽暇“访长山”探望曾与他同仕当朝的挚友山甫。

山甫何许人也? 长山又在何处也?

新编《资溪县志》载有其传, 答案在兹:

李山甫,字明叟,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正月。据《银青光禄大夫作坊使山甫李君墓志铭》(北宋邓润甫撰)和《李氏宗谱》载,其世居建昌南城县龙溪保,是地明为南城县65都龙溪里,万历六年(1578年)置泸溪县为5都,即今资溪县高田乡龙荫村。广东吴川三柏李氏开基祖李穆系其玄孙。

庆历年间,仁宗下诏“郡县皆立学”,李觏创办旴江书院,山甫入学,聪慧超群,“虽年少已能刻励,为辞章,与诸生试,屡角出其上。”皇祐元年(1049年)举进士,先后授抚州临川县尉,移哲州武陵县令,调山南东道节推,知邵武军建宁,改著作郎;知漳州牧未行,乃母卒丁忧(服丧)三年,服除后知洪州分宁(今修水)县;父故丁忧三年后迁秘书丞于熙河路经略安熙宁七年(1074年),遇建昌军司理参军,后迁经略安抚使、知熙州王韶(今江西德安人)赏识,随王西师进取河州,李留守香子城治军。西羌来攻,李与诸将拼力固守终击退围攻,立功迁太常博士通判河州。后大将景思立战死,羌人复围河州。守兵疲惫士气低落,李与知州鲜于师中坚持固守,以寡敌众历经27日终围解,又功迁员外郎,通判南安军,改监都进奏院用。南郊员外郎、枢密副使王韶言李“才可用”,擢西京作坊使,权发遣澧州。神宗帝召其论边事,勉慰有加。治澧二年,当地少数民族安定。适逢提举官赵鼎使湖北,贪贿枉法,随意问责众官,并追至山甫。朝廷派狱官调查,凡受鼎之诬奏者,悉以辩明。山甫因其官府衙曾因伐树致死一官事而被问责。李辩言此于法不当治,狱官不听。山甫仰天长叹:“命也!”遂辞官退避乡野,筑草堂于龙溪(即今资溪县高田乡龙英村),以诗酒垂钓自娱,号“龙溪钓叟”。值新皇哲宗当朝,办理天下冤案,山甫欲上诉伸冤,然急病发作,元祐二年(1087年),六月卒于家,享年69岁。

李山甫虽然不知何因未上《宋史》,但《钦定大清一统志》《江西通志》及资溪民间收藏的李氏宗谱、族谱等多有其传载述。李山甫与王安石年龄相近(李比王长2岁),据史料载,两人相交甚厚,此时境遇也颇为相似: 王安石二次罢相时,李山甫也遭庸官诬讦罢官,无奈地挂甲归田返乡赋闲在家。

这二首七绝诗是王安石“访山甫入长山”,即到李山甫住地长山去探访, 却适逢对方外出“不遇”所写。他极尽文学大家之手笔,畅抒胸襟:上首写长山一带山水环境,写景摹声绘色可谓刻划到位描写逼真:石洞绵延,水声漕漕;碧崖翠岭,高入云霄。接着他触景生情,发出由衷慨叹:这深幽山谷间和大袤草泽处,必定会孕育出龙蛇和英豪!他毫不掩饰对山甫的赞扬、敬慕之情。在下首诗中,这位伟大的改革家抒发了其本人在实施变法中,面临围攻重压丝毫不改“金陵老子铁脊梁”本色,昂首冷眼,拂云冲天的壮志豪情。惺惺惜惺惺,自然在流露出对挚友隐居故里沉沦乡间草野,才智不得尽用的几许惋惜和慨叹之余,不乏有对后者的殷切期待,抑或是对自己的策励自勉:我驱车来此深山“寻隐”,正是为着寻求志同道合地“凿石”的铁杆朋友。在诗的结尾,诗人王安石不无殷切地勉励山甫:让我们效法古人圣贤,大丈夫一息尚存, 就得为报效国家去奋发努力吧!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王安石和李山甫的品格、志向相似乃尔,由此诗可窥其一斑。于此,还有必要提及同时代的一位重要人物,即李山甫的族叔、开蒙老师——资溪的乡贤之首、大思想家李觏(1009-1059,字泰伯)。通过大量史实的研究所知,当时李觏的著述思想,尤其是其“康国济民” 的一些理念主张,对王安石的熙宁变法影响极深。胡适先生曾有李觏是“王安石先导”,是“不曾得君行道的王安石” 的中肯评价。可以说,爱屋及乌,王安石与李山甫之间的交谊,不乏有李觏的学识思想因素在内。在王安石的铁杆拥趸和粉丝中,就有除李山甫外,还有曾巩、邓润甫等当朝高官正是李觏之门人高足。 “李泰伯、曾子固豪士,某与纳焉。” 王安石就曾毫无讳言地坦承,其变法采纳了李觏、曾巩等“豪士”的高见。

李山甫积极参与王安石变法运动,与王交谊深厚。王安石回临川故里省亲时,曾不顾山道崎岖车马劳顿,两度赴李山甫家探访。除了这二首《过长山访山甫不遇》七绝诗, 还有此前李山甫退隐后在龙溪刚建的新居落成时,王安石赶到长山赋七律诗祝贺《访山甫龙溪新居题壁》:

闻道诛茅向此间,作成仙宇此溪湾。

门馆迎驷双轮入,人佩诸侯六印还。

朱阁旋妆壶里镜,锦屏初画海中山。

南城惟有君家盛,官列文班及武班。

新居主人李山甫欣然和以七律:

指顾门墙似隔开,世情浇薄愈类难。

欲同湍水终归海,肯学丘陵不至山。

百岁任从人事老,三余赢提道心闲。

古来亦有冯唐辈,犹恨为郎鬓发斑。

斯时的李山甫,虽然远离庙堂,过着悠悠南山的田园生活,他每日“以诗酒垂钓自娱”,并自号“龙溪钓翁”;他以前人冯唐自比,“犹恨为郎鬓发斑”。可以想见,实际上他是在以此排解空怀报国壮志宏愿和雄才大略而未能施展的内心忿懑惆怅。

我们穿过千年历史的荒烟蔓草,走近李山甫。纵观其一生,年少求学读书出群拔类,“屡角出其上”;成年举士为官,历任“所至有声”:如任武陵县令时,体恤百姓困苦,曾派吏丁用船帮民运输租米,为此事迁怒上司问责,武陵数百父老齐拥朝廷大员马前为其鸣冤叫屈;官任澧州二年,当地民众口碑很好,社会安定……他为民办好事、干实事的业绩,史书中多有记载,李山甫无愧于清官廉吏的美誉。

其实,李山甫值得后人缅怀称颂的,上述仅是其次;他一生最值得史家浓墨重彩一书的,应当是那场收复熙河之战。时任建昌军司理参军、江西德安籍王韶,曾上奏《平戎策》,建议朝廷出兵收复失陷多年的西部熙河地区,神宗皇帝准奏,王安石即派王韶挂帅出征。

在北宋那个年代,文人从武司空见惯。李山甫本一介文弱书生,但他也毅然投笔从戎。熙宁七年(1074年),李山甫在经略安抚使王韶这个伯乐的赏识下,参与收复被羌番侵占的临、熙、河、洮等州(今属甘肃、陕西一带)征战。他还把其长子也送上前线杀敌, 最后为国捐躯。就在那次熙河战役中,他果敢智勇,“临事敏捷”,创造了“以四五百人马对贼敌四五万人”,以寡敌众而制胜的显赫功渍。事后,李山甫在《收复熙河报捷家书》中,对这场刀光“箭”影、血火相映的战役有非常详尽生动的描述。兹择其要点转录如下:

这天,李山甫奉命留“在香子城抄扎(驻守)”,“至晚得河州捷音,回来方酌酒相贺。至二更以来,忽闻城外四边火明,喊声入城,莫知人数。当时催兵上城,内外相持。至天晓且见三千余人围闭,遂开南门放出本城兵马御敌。寅时合战至巳时,杀斫番贼三百余级。贼上东城,四散蚁聚。旋交纳所获首级,贼人依前围闭数重。缘在城人马已自困乏,更不欲出,但上排布防托相攻。贼人放火烧荡城外簇帐,意望火势入城。赖有随军氊不少,一面湿氊搭屋。贼势非常,只就在城上砲石,打死番贼三百余人。至晚攻城不透。贼退,连夜编排准备。才至鸡鸣,番贼依前围集。况城军伤中者不少,只有四百余人可以上城。无计奈何,遂作死战,以报君父。其日贼专攻西城,矢发如雨。我亦中两矢,隔甲不伤。意势浩荡,彼处尽是板壁屋。旋拆取板,就城上御箭,斗贼至日午。幸得河州大军回到,遂开城门,内外赶杀,获贼二百余级。从此贼退,散向北去。番贼行十里,地名积庆堡西城上。西城上扎寨,不散。至二十五日,发景宣事带泾原人马四千余人直去攻破。自辰时战至申时,一日杀千余级。贼在坡上,三面俱险,贼无走路,尽杀之。夺到牛羊驴马三千余,自前用兵无盛于此。惟我在香子城只管四五百人马,两日两夜抵散四五万人,闻之者莫不关心。至二十八日,全师回熙河。其余未能一一。廿四日至相杀时,番贼使细作入城,称是洛番子入城,意欲放火为内应。我自警觉,当时放入收下,拨手下人散领在街,一起尽斩之。斩后军人脱下衣服,方见腰腿上缚有刀匕火药,可骇!”

王安石不愧是品质优秀的几近完人:此次战役中,王安石曾先后四次致信王韶提出争取当地少数民族共同抵御西夏入侵等正确主张。王韶、李山甫们正是执行其战略思想,才取得了收复失陷200余年的2000余里土地、招附藏羌土著百姓30余万人的辉煌战绩。这年,宋神宗于大殿上亲解玉带赏赐王安石,对他领衔变法治国有功以示倚重与嘉奖。高凤亮节的王安石却婉言推辞说王韶、李山甫等将帅边关浴血作战收复失地,使社稷江山稳固、百姓安宁,他们才居功至伟;自己“不敢独当此赐”。由此,王韶、李山甫官职得以摧升。

王安石把王韶、李山甫前方攻守作战报捷视为是对自己变法的莫大支持而一直铭记在心。在他和李山甫先后受讦罢官几年后,对挚友李山甫曾投身的那场熙河战役仍念念不忘,他以另一首《题长山山甫故居》诗,不吝美词丽句倾情不已地称赞山甫征战英武不凡:

老子胸中百万兵,熙河一战见平生。

门前流水长呜咽,犹带当年鼓角声。

(文 李明华 资溪县党史地方志研究中心(档案馆)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