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极浦亭,相信出生在吴阳的人都不陌生,作为街道社区唯一的公园,是附近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在傍晚更是俨然一方小夜市,是地摊经济蓬盛的地方,得益于李屋巷乡贤近年的规划建设,极浦亭设施齐全,树木丰茂,前几年更是建起了碑林,将祖辈代代相传的旧港市,及宋丞相陈宜中、清状元林召棠、驻美公使陈兰彬、李汉魂将军等名家为极浦亭所题的诗、词镌刻于九十多块青石之上,分嵌在公园周边的诗廊,供来者阅览。极浦亭在古时是一处优良港湾,也是吴川八景之一的极浦渔归,旧时江面开阔,埠头渔港,十分热闹,每到夕阳西下,晚霞红艳,炊烟飘荡,一片片风帆归来,一筐筐鱼虾跳跃,渔民车拉肩挑,散向四处乡村,热闹中流露着平和的气息。


状元林召棠有《极浦渔归》诗云:
芦荻初花枫叶黄,卸帆收钓好相将。
雨来雁外群蓑响,月上鸥边一笛凉。
远火有时明蠏簖,小亭真合唤鲈乡。
羇臣莫便轻吟啸,一枕沧波梦正长。
此外还有宋丞相陈宜中去占城借兵途经极浦亭留诗:
颠风急雨过吴川,极浦亭前望远天。
有路可通环宇外,无山堪并首阳巅。
岭云起处潮初长,海月高时人未眠。
异日北归须记取,平芜尽处一峰圆。
这些文史类的介绍已经是老生常谈了,详细可上网搜索,这里不再详述,这篇文章想探讨的是常常被忽略的极浦亭建筑本身,作为一座原汁原味的清代建筑,其形制、装饰都是富有研究价值的。

极浦亭从外表来看是一个三进三开间的祠堂建筑,何以为亭呢?据县志载,极浦亭原为三开间的亭子,在清道光年间改建为祠堂建筑,虽改为祠堂,但其中却大有门道,我想细心观察的人应该会发现头门明间高出屋面的垂脊,没错,这就是一个歇山顶的亭,只是在两边加两间为耳房,侧面批檐被覆盖在内,前作卷棚轩为门廊,两边为土形山墙,前女儿墙将屋面遮盖在内,从而形成了这一富有特色的形制,独一无二。

头门往往是祠庙建筑装饰的重点,极浦亭也不例外,前面两边的女儿墙上为博古看脊,装饰有灰塑,墙楣线条纹样层层重叠,十分精美。

百年以来的岁月蹉跎已使灰塑的表层风化,颜色已不可辨,依稀可见其底色为红色,不是常见的黑色。中间的磐石向两边蜿蜒出花蔓,枝条,蓬勃盛放的花朵点缀于其上。两边博古塑有花卉、佛手、白菜、桃子、水菇等纹样,这些内容都有其吉祥含义,如佛手谐音福寿,花卉寓意花开富贵、白菜寓意百财如意,桃子寓意长寿,水菇因其形似男童生殖器,被赋予带子、多子的寓意。相信水菇对于吴川人来说并不陌生,此物学名茨菇,笔者所在的吴阳东水一带,每年一般只有新年初一早上的斋饭才会食用一次,将其作为灰塑的一种纹样目前只在本地有发现,或许是吴川特色。

右边的女儿墙灰塑内容有所不同,中间为形态各异的荷叶,下坠的枝条,卷折的荷叶,叶脉清晰可辨,可谓是栩栩如生。
两边博古头灰塑风化严重,部分内容不可辨认,可见的有石榴、如意、瓜蔓等等,石榴因其果肉多籽,也是寓意多子,如意就更好理解了,字面意思,万事如意,瓜蔓因其藤蔓绵延不绝,寓意瓜瓞绵绵,子孙繁盛。

墙楣的装饰线条多达七层,最上面挑出的砖檐与墙身交接处做成内弧槽形,上塑绵延不断的忍冬纹,忍冬纹有两种,一种中心为单棱形黄色,叶片为石绿色,一种中心为多棱形石青色,叶片也是石绿色,两种间隔排列。忍冬纹起源于古埃及,历史上从西域和印度传入中国,因其越冬而不死,对应佛教追求灵魂不灭、轮回永生的思想,所以大量使用于佛教装饰上,并逐渐影响到民间艺术,其具有连绵不断、生生不息的吉祥寓意。(注:石青石绿为矿物颜料色)

第二第三层的腰线处上为水波纹,下为花瓣纹,依稀可见残留有石青色,红色。

这两种纹样在八九十年代的重建的祠庙中仍有使用,如下图。

第四层以直线围合成带,内有小边框分隔,内容脱落比较严重,还残留有一些小花瓣;第五层也是带形,较第四层要宽,底层尚残留有白底石青色的图案,推测为万字纹。上面的灰塑仍存的有狮子、葫芦、蝙蝠;第六层为结纹下系一排流苏,一些流苏尚残留黄色;第七层是帷幕纹,推测原貌是红色,下有图案包边。



这些装饰线条虽随着岁月的更替风化严重,朱颜已改,但仍可见古人的工艺之精湛,富有艺术价值。在吴川这样相对炎热多雨,日照长,台风灾害严重的地方过百年还能基本完好,也足以证明灰塑工艺的优良。头门为五行土形山墙,三山式,主山与副山曲折有序,前与女儿墙相连,山墙砌法是先砌双隅砖为主体,再于其上砌筑砖瓦线条,由下到上层层收窄,白黄红三色线条,最后砌单隅砖,再批灰砂打底,最后上色灰。

头门山墙装饰十分丰富,先是最下层砖线塑有水波纹和两层悬空出挑的锯齿纹片,应是预制好再镶嵌上去的。砖线与墙体交接处批荡成内弧槽,塑忍冬纹,两层腰线为水波纹、花瓣纹,再往下是直线条组合成的带,我猜测或许以前和女儿墙一样有花纹装饰。最下面的博风带残存有花卉、荷叶、磐石、夔纹、岭南佳果等灰塑。上层单隅砖灰塑装饰十分丰富,琳琅满目,有花卉草木,比如牡丹、松柏、荷花,有岭南佳果,如石榴、葡萄,其他还有蝙蝠、夔纹等等。



山墙顶部的鼠戏葡萄灰塑,寓意多子多孙,葡萄结果甚多,并且层层相累,而鼠为生肖之首,和地支之首“子”通常相配,借寓多子。

中堂山墙也是五行土形山墙,只不过因为布局进深的不同而选用了不同的形制,但砌法还是一样的。

后寝山墙形制特别,既有木形山墙的瘦窄的主体外形,上面又有水形山墙特征的起浪,为木水结合,或许是取五行中的水木相生之意。还可以看到为了山墙主山副山的对称,前副山是不到后寝的前廊部分的,而是前廊单独砌一山墙,上饰红色夔纹灰塑。
三开间,前后开敞不设围挡的中堂,传统上既是宗族议事或族人休闲娱乐的空间,又可以在祭祖时作为拜厅来使用。

站在中堂回望头门,亭的形制更清晰,两侧厢房与头门连为一体,用天井架出檐构成回廊。

头门耳房朝向天井开两小门,用书卷式灰塑匾额,右高山,左长水,颇有意境。



三开间的厢房和头门连为一体,两侧开方窗,琉璃窗花,明间是隔扇门上置横批窗,吴川人还是熟悉称为屏风。

厢房的山墙灰塑装饰十分丰富,各种各样的花卉,博古杂宝类的如意、磬、花瓶,还有岭南佳果、寿字纹、夔纹等等。







头门亭子的飞带式垂脊

损毁严重的灰塑

中堂使用了本地常见的柁墩瓜柱混合式梁架,檐柱为海棠角方石柱,内金柱为砖砌方柱,瓜柱抬梁,柁墩和梁头混合承桁。这种梁架因其施工简单,可以布置较密集的桁条而在粤西十分流行,因为粤西地区缺乏优质木材,且台风灾害十分严重,对屋面强度的需求,同时又缺乏优质木材,两个因素合起来就诞生了密桁式的做法——用更多的小直径木料来达到屋面足以抵抗台风的强度。这也印证了我国古建筑研究的先驱泰斗梁思成先生的那句话——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

梁头用方斗垫高桁条,可以看到现在是用了两种桁条,据悉,圆形桁条是原物,方形桁条是重修的时候为了加固屋面添置上去的。


柁墩雕刻纹样多是花卉草木、祥禽瑞兽题材,比较像是八九十年代的工艺,不知是不是80年代的修缮更换了。




本地常见的瓜柱形制,两边雕刻成涡卷样,起棱作爪状坐于梁背,柱身上部雕刻覆莲纹,柱头作斗状承梁头。此种形制与流行于闽南潮汕地区的瓜柱十分相似,或者可以反映历史上吴川与闽南潮汕地区的交流,想起来,县志记载限门天妃庙是闽人从福建船运来砖瓦木石建造,还有芷寮的那些会馆之类也是闽商潮商所建,相信这些“空降”的外来风格是会对本地建筑工艺产生影响的。

中堂正脊博古头,残留有花草、蝠鼠、宝炉、花瓶、果盘、佛手、磬等灰塑。




中间的几蝠灰塑小品以夔纹或祥云纹工字形边框分隔,红底色。下图灰塑小品的构图为磐石中生长出荷花,荷叶随方向的不同姿态各异。
下面这幅风化较为严重,依稀可见有一头狮子栖于山石之间,右边还有松柏一株。

大多数灰塑已脱落

单开间的厢房,两边砌出天沟承接前后檐的瓦面雨水,形成四水归堂。


从中堂望后寝,作为供奉祖先的场所自然要保持私密性,所以明间做隔扇门。


隔扇门的格心为透雕的夔纹包围祥云之中的鱼龙,下部蝠鼠衔寿桃来贺。


后寝正脊灰塑,以磐石为中心左伸出梅花,右伸出牡丹。


内以砖砌拱券承桁,因为后寝不是经常活动的场所,不需要太强的装饰性,且后寝不像中堂前后开敞,通风透气,而是相对密闭,木梁架容易受潮腐朽,所以选用不惧潮湿的砖拱。


极浦亭既有文化底蕴,又有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在这古水道之畔见证了无数个春秋,是吴阳古水道这条玉带上的一颗明珠。希望能借助现在进行中的南粤古驿道保护规划工程好好开发利用。听闻极浦亭已有修缮的计划,笔者个人有三个建议,第一,聘请专业有资质的团队,特别是灰塑的修复;第二,尊重原貌,不要因为现在人的审美而去改动,但近现代年代修复得比较差的可以恢复原貌,这里要点名不久前修复的博铺xx古庙,实在是差强人意,希望吴川其他文物的修缮不要重蹈覆辙;第三,争取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极浦亭完全够资格。
接下来会随缘更新吴川的古建筑解析,欢迎志同道合的朋友关注交流,有些较少人知晓的吴川古建筑也可以提供一下信息。另外一些问题例如五行山墙的运用方法、传统匠师的营造技艺、本地灰塑工艺等我也很有兴趣,仍待深入研究,还有就是吴川本地究竟还有多少承本地大木作技艺、灰塑技艺、彩画技艺的匠师?盼望了解的人不吝赐教。
以下文章来源于好花须及少年看 ,作者好花须及少年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