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阳上能村农民协会遗址位于吴川市吴阳镇新勇村委上能村李氏家祠。上能村是吴川市吴阳镇新勇村委会下属的三个村民小组中的一个 ,她北临鉴江下游, 南向吴阳围,毗邻国道线,来往船只擦村而过,水陆交通发达,地势平坦,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人杰地灵。东距吴川市区15公里,西离湛江市区46公里。2023年统计全村人口约3600多人,现有可耕地面积1000多亩,人均约0.3亩。
上能村路牌
上能村路标
❖
1
历史追溯
上能村始祖可上溯到宋朝嘉定年,距今800余载。穆公于宋嘉定一年(1208年)登进士第,受命从福建省漳洲府龙溪县入粤先任龙川县令,后任石龙(化州)县令至1222年秩满,返回福建途经吴川,因台风海盗所阻,留寓吴阳中街谭傍开居,招生设教为生,其长子李凌云号极浦,为吴川解元,入吴川先贤祠为崇祀乡贤,“极浦渔归”也是吴川古八景之一。
至穆公之第四代孙迁化州南津渡卜居,后至穆公二十一代孙积廷祖因逃田粮,择鉴江东岸最大坉定居,称地名为“上能”,积廷公为上能村开基祖。
此后,历代先祖在此繁衍生息,开枝散叶,和睦相处。为“饮水思源”、“报本反始”、“怀抱祖德”,族人建起了“李氏宗祠”。几经修缮,数百年来一直都是嫡后嗣续祭祀丞尝扎根的场所。
吴阳上能村农民协会遗址(李氏宗祠)
上能村于1992年被吴川县人民政府评为抗日战争时期革命老区根据地村庄,其革命斗争史开端与“李氏宗祠”戚戚相关,紧密相连,“李氏宗祠”是上能村红色基因策源地,是光荣革命传统的传承地。
2
革命儿女
在革命战争年代,上能村牺牲了十多位儿女,其中八人被评为革命烈士。现在所保留的上能小学革命旧址,上能革命祠堂旧址,上能抗日革命根据地都是良好的爱国教育基地。
八位革命烈士奖状
“李氏宗祠”是红色上能革命火炬的点燃地,其革命斗争史开端由李玉轩率先发起。李玉轩,字庚麟,1886年生,吴阳镇上能村人,中共党员,1916年至1919年间,在广东省立高等师范学院读书,毕业后任广州市河南小学教导主任、校长等职务,结识当时在广州市进行革命活动的聂荣臻、肖楚女等共产党高级领导人,被邀请到黄埔军校、农民讲习所讲课。经聂荣臻同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李玉轩与在广东省立高等师范学院读书的弟弟李洁如,字庚琼,从广州被派遣回吴川领导农民运动。
武装起义前夕密会
1927年8月中旬的一天晚上,李玉轩接到要武装起义的密信,立即组织自卫军常备分队的两位负责人李昭焕和李昭泰在祠堂内召开了紧急战前密会。
第二天早上,由李玉轩率领上能村农民军常备军分队三十多人参加李士芬领导的吴川县农民武装起义。在这次战斗中,李昭焕和李昭泰壮烈牺牲。
3
高举革命旗帜
除了李玉轩外,上能村的英雄儿女,还为抗战时期贡献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个名字,我们无法看到的是,这一个个名字背后蕴含着的上能人民为抗战胜利付出的汗水和生命。
1946年春,上能建立党支部,党支部书记为李钦、支委李翔、陈照、陈轩,党员有李英、李枫、李克、李明、李全棣、李日安、吴黎仔、许亚有、李轩、李斌,党支部办公室设在文秀学校。联络员为在校教师李辉、李琼。
李钦任党支部书记期间,积极领导上能村村民办群众夜校,宣传抗日;组织抗日联防队,发展抗日武装保家卫国。进入解放战争,带领村民们与国民党反动派作坚决斗争,迎接新中国成立。
李氏宗祠
红色基地标志
❖
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和自由,为了新中国的建立,上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英勇奋斗,为革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上能村这片土地上,培育和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儿女,他们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谱写了一篇篇悲壮激昂的历史篇章。我们要好好跟革命先辈学习,为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我们年轻人的一份力量。
整理:尘常 审核:愚荷居士